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民俗 > 连城县的历史

连城县的历史!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0-07-31 14:02:56浏览:分类:历史民俗

连城县,简称莲,别名莲城,地处福建西部山区武夷山脉南段 ,地处于闽、粤、赣三省的结合点,介于北纬2513"-2526",东经11632"-11710"之间,县境东邻永安、龙岩,南界上杭,西接长汀,北倚清流。有北夷南豸的美称。辖十七个乡镇:莲峰镇、文亨镇、庙前镇、新泉镇、朋口镇、莒溪镇、姑田镇、北团镇、林坊乡、曲溪乡、宣和乡、隔川乡、罗坊乡、揭乐乡、塘前乡、四堡乡、赖源乡,共240个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委员会230个),县政府驻莲峰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末全县常住人口25万多人,户籍人口248645人,通行闽西客家语连城话。

据《读史方舆纪要》,南宋置莲城县,因县治以东莲峰山而得名。元代改为连城县。宋元符间(1098-1100)建莲城堡,属长汀县,绍兴三年(1133)设莲城县。元至正六年(1346)改名连城。历属汀州、汀州路、汀州府、汀漳道。1929-1934年先后在新泉、莲峰建立县苏维埃政府,曾一度改名明光县。1949年11月6日解放,历属龙岩专区(地区)、龙岩市。

连城县是革命老区和客家文化名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既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纵深连片发展重点区域,又是内地连接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 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和中国客家美食名城等荣誉称号。

连城县,位于武夷山南段东侧,介于北纬25132526,县城全貌

东经1163211710。境内中部偏西是一片自北向南的串珠状河谷盆地,东及东南部为玳瑁山脉的梅花山中山区,约占全境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地势较高,岗岭重叠,群山起伏,峰壑纵横,涧流密布,其中曲溪的将军山是县内水流三江的起源,它孕育了境内似网状叶脉辐射四周的溪流,分汇闽江、汀江、九龙江奔腾入东海和南海;西部为武夷山支脉的松毛岭次中山区,峰峦耸峙,形势险要,成为处于长廊盆地中的县城西北部屏障,松毛岭亦成了与邻县长汀的自然分界线。全境多为低山丘陵盘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1]

连城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万物茂盛,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和基因库。境内各地年均气温13.8℃19.5℃之间,县城为18.9℃;年平均雨量1734.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60.7小时,全县降雨量大多集中在梅雨期,其次为春季;年平均水汽压18.2百帕,相对湿度78%,年中各月相差不大,3-6月为8082%,102月较小,变化在7579%之间,全年无霜期通常为291天。

连城本唐长汀县地尝置莲城堡,宋元符(1098~1100)间置莲城堡,仍属长汀县。绍兴三年(1133)长汀县尉虞观提请汀州知事郑强析长汀县的莲城堡及古田乡2个里(河源下里、表正里)4个团(北团、南顺团、姑田团、席湖团)置莲城县,以县

连城名品选图(12张)

公置驻地莲城堡得名,隶属汀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升汀州为路,隶福建行中书省,至正六年(1346)改莲城为连城(莲城改为连城,《福建省通志》记作至元十五年(1278),《连城县志》(民国版)记作至正六年(1346)邑人罗天应粦、陈积万起义之后)。明洪武元年(1368)改汀州路为汀州府。连城隶属于汀州府。清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兵入汀州,隶属依旧。

民国2年(1913),废府级建制,省下设道,连城属西路道(后改称汀漳道)。民国17年废道,直隶福建省。民国19年至22年,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区21个县之一,先隶属于福建省闽西苏维埃政府,省苏成立后,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辖。红军北上后,民国23年4月,民国政府在全省设立10个行政督察区,连城属第八行政督察区。督察区专员先暂驻连城,后移驻长汀。次年10月,全省10个区压缩为7个区时,连城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9月8日,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境,全省划为8个区,连城属第七区,专署驻长汀。民国34年,全省8个区调整为9区,连城仍属第七区。民国36年由9个区又压缩为7区,连城为第七区所辖,专署驻地移龙岩。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第八军分区驻连城县军事代表团接管连城。11月7日,军事代表团发布公告,宣布实行军事管制,归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所辖。1950年3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称龙岩专区,1970年改称龙岩地区,连城隶属仍旧。


本文标题:连城县的历史 - 历史民俗
本文地址:www.dylcd.com/lishi/806.html

TAGS:连城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