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民俗 > 酉阳——土家摆手舞之乡2

酉阳——土家摆手舞之乡2!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0-07-31 14:02:56浏览:分类:历史民俗

酉阳土家摆手舞的特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先民依靠集体的劳动和智慧,战胜并改造自然,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它是土家先民对事物认识的直接抒发,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艺术体现,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摆手舞自产生以来就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积极地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它内在的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和群众性。

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原生性

原生性是土家摆手舞产生的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引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古代巴人最先创造的巴渝舞、军前舞,还是土家先民创造和发展的大摆手、小摆手,都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的某些生存行为、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生产生活的形象总结,充分地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酉阳土家摆手舞的祭祀性

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架构。作为廪君即虎巴后裔的土家人,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之故,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所谓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祖先崇拜形式所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是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八部大王又称八部大神,传说是靠喝虎奶长大的八个神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熬潮河舍、西梯佬、西河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此也所也冲、接也会也那飞列也。酉阳县酉酬镇的巴柯村建有八部大王庙,现仍存八部大王之位残碑一块。由于他们神力无边,战功显赫,有德于民,成为土家族崇拜的远古祖先;土王崇拜是在土司制度实行以后才产生的一种崇拜形式,均以姓氏为纽带,具有明显的宗族色彩。土老司崇拜是土王崇拜的又一形式。土老司,土家语称为梯玛,是土家人信奉的本民族巫师。土家人把梯玛看成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原始落后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土司制度时期,梯玛是土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崇拜对象。他头戴凤冠高帽,身穿八幅罗裙,运用八宝铜铃、牛角、司刀、卦子、令牌等法器,从事摇宝宝、还牛菩萨愿等法事,主持大型祭祖和摆手舞活动,以梯玛跳神的形式替人消灾除病,祈求吉祥。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具体实施者,作为土家文化模式的主要角色,梯玛在婚丧嫁娶、摆手祭祖、敬神驱邪、治病消灾、祈求幸福吉祥等社会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在土家地区梯玛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土司们也敬畏几分。

酉阳地处古代五溪之首的酉溪地带,属土司统治时九溪十八峒原始部落。自上古时期就巫风盛行,古籍所载昔日这里言语侏俚、连腰踏蹄、喜鬼尚巫,故酉阳州志有土人面对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记载。毋庸讳言,在摆手舞的形式和内容中,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巫文化色彩。巫的产生具有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它是伴随着人类对事物的模糊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原地区逐步消失,却在相对落后的武陵山区得以长期保存并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

土家先民在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和摆手舞祭祖等活动中,都强烈地表现出了对先祖的祭祀和崇拜之情。无论是摆手祭祀歌,还是摆手舞本身都贯穿着祈求神灵庇护和祭祀先祖的主题。土家人用这种歌舞的形式来实现娱神和自娱的目的。

酉阳土家摆手舞的民族性

土家族聚居地多有江河亦不例外,渝东南有乌江和酉水,鄂西南有清江和酉水,湘西北有酉水和沅江,黔东北有乌江等。古老的文化河流承载着古老的民族文化,蜿蜒于武陵山谷行千二百里(《汉书?地理志》)的酉水河被誉为土家文化的摇篮,把地处酉水河中游地带的酉阳与上游的鄂西和下游的湘西连成一片,形成了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的格局。原始摆手舞中所展现的围山狩猎、捕鱼捞虾的场景,世居在酉水河畔的土家人,背靠武陵山,面向酉水河,出门是山、开门见山、开口唱山,挥之不去山水情结。

酉阳土家摆手舞的群众性

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土家摆手舞与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习习相关,因为土家人最熟知自己的生活和历史,这也是一种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创作,它客观而直接地表现了土家人的劳动和生活。这种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形式,成为人们在祭祀、收获、节日和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传达感情、表达愿望和了解民族历史、学习生产生活技能的一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群众性。


本文标题:酉阳——土家摆手舞之乡2 - 历史民俗
本文地址:www.dylcd.com/lishi/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