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民俗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

作者:小窍门日期:2020-10-31 09:57:02浏览:分类:历史民俗

历史: 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 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以嘉 定派更为繁荣。清代时,嘉定县城已成为竹刻工艺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邻原是 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他的儿 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都继承此业。朱小松刻制古仙佛,世人评价很高。朱三松把父 祖辈的传统技艺又推进一步,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虫、禽鸟,刀法精湛,无不精妙绝 伦,具有新鲜灵动之感。后来,嘉定竹刻名家辈出,如明代的秦一爵、沈大生、侯崤曾, 清代的封颖谷、时大经、张学海,等等。嘉定竹刻极盛一时。

嘉定竹刻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原创者为朱鹤,朱鹤把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一问世就受到了世人的追捧。

明代末年是嘉定竹刻相当活跃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学者也都十分关注这种艺术样式,有的还介入了竹刻。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多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此时的嘉定竹刻已作为贡品传入宫廷,名声更为响亮,它融诗、书、画、刀为一炉,是极具文化内涵的高雅艺术,有其它艺术无可替代和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中华民间艺术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据《嘉定县志》记述: 竹刻为艺术上精品,吾邑最负盛名,其为它处所不能媲美者,则为刀法。普通所用,以刻 字者为单尖,辟厚约分许,而削其一面,其口平,以角尖入竹,名曰行刀。而复以圆刀还 之,则为圆柱形。削其一端为斜面状,而圆其锋,故所入处,其底不深而平,此其为用, 能恰到好处,而字体之结构及转折之姿态,均能与书者相吻合,无牵强之弊。闽湘各地, 亦有竹刻者,然较之吾乡终不能及,既无此刀法也。由此可见,嘉定竹刻的刀法独树一 帜,与各地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竹刻艺术得到了重视。1955年嘉定县人民政府组织潘行庸、范勋元等6名流散竹刻艺人组成竹刻生产合作社,招收张迎尧、范其昌等6名知青学艺。这一年,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竹刻作品送中央美术服务部展出,并获嘉奖。张迎尧的上冬校笔筒参与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不设奖项)。1957年潘行庸代表嘉定竹刻艺人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的接见。1957年因竹刻销路萎缩,合作社12人转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
1981年在嘉定县工艺品公司中建立竹刻社。1988年经政府部门批准,嘉定博物馆成立了竹刻工艺部培养竹刻传人。竹刻工艺部王威的仿朱氏深刻透雕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家研究会选送去荷兰、比利时、香港等地展出。1995年成立嘉定竹刻研究会,成员共有8名。1999年,张伟忠的新篁馆成立。2002年张伟忠的圆雕刘海戏蟾及浮雕灵辙笔筒,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这一年,周铿的透浮雕松下观图笔筒、庄龙的留青达摩过江臂搁参加上海市文联、上海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近现代上海文艺史掠影》展(不设奖项)。2004年张伟忠的作品留青人物佛簧被评为首届上海工艺美术精品。2003年蒋玉铭的竹刻作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被专家赞誉为代表了当代留青书法竹刻的最高水平。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标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竹刻 - 历史民俗
本文地址:www.dylcd.com/lishi/1340.html